她手中的茅草和玉米皮会“开花”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12:00
盐山县孟店镇贾金村74岁的杨金霞,通过用一次性筷子和烤串铁签子自制的钩针,将玉米皮和茅草编织成花瓶、水果盘、鸡蛋筐等精美的工艺品。两年多来,杨金霞编织了200多件工艺品。由于亲友们喜欢,她已送出去100多件。

茅草在手间“跳舞”
玉米皮会“开花”
春季的农家小院里,一片暖暖的阳光从墙头倾泻而下,又透过门窗跑进屋里,照在那些用玉米皮和茅草编织而成的鸡蛋筐、花瓶、水果盘、粮食篓、馍筐上。
在高亢的河北梆子唱腔中,74岁的杨金霞坐在午后的光影里,手指翻飞如蝶。提前用水泡好的茅草在钩针下缠绕,浸软又拧干后的玉米皮在她掌心跳跃。随着杨金霞手中的钩针不停地穿、勾、绕、压……一个玲珑的提篮底渐渐舒展成莲叶状。
靠着“点草成金”的本领,杨金霞将原本普通的农家小屋变成了民间的“魔法工坊”。
细腰花瓶、带有绿叶红花图案的收纳篓……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杨金霞的目光掠过她亲手编织的那些作品,仿佛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我娘家在盐山县望树镇于庵村。我没结婚前,就在村子的厂子里用麦秸编织纸篓。结婚后,我就把材料带到婆家继续编,有了孩子才把编织给放下。”
后来,家里装修房时,翻出来的编织材料唤醒了杨金霞心中的记忆。她随手编了小筐、小鸭逗孩子玩儿,没想到孩子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她又用编织材料编了很多篮子送给邻居,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孩子的喜欢,邻居的称赞,让这位古稀老人产生了重拾青春的渴望。她编织的材料,也从打包带变成了玉米皮和茅草。
火龙果染春色
铁签子勾流年
编织用的玉米皮需要经过挑选,那些发黑的、太老的、太薄的、太短的都不能用。为了找到合适的玉米皮,杨金霞和老伴儿钻进玉米地里仔细挑选那些坚韧的干净玉米皮。收集好的玉米皮需要劈成手指宽的条状,晒干后存放起来,避免它们发霉、变黑。仅去年秋天,杨金霞和老伴儿就收集了整整12编织袋玉米皮。编织需要的茅草,也是杨金霞和老伴儿从地里割来的。
为了让编织的作品在色彩的映衬下更加生动,杨金霞会用火龙果、食用碱等给玉米皮染色,在编织过程中让不同颜色的玉米皮变成含苞欲放的花朵,映衬在或绿或蓝的枝叶之间,给编织作品增添了几分灵气。杨金霞拿着钩针上下翻飞,每一根玉米皮和茅草在她手中都仿佛有了生命。她把茅草用玉米皮裹住后弯成三角形,再用画笔画出眼睛,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猫收纳篮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看到杨金霞编织的精美作品,大家都认为她用了神奇的工具。其实,她编织过程中用的都是一个自制的简陋钩针。她找来一个烤串用的铁签子,弯成钩状,再绑在一根一次性筷子上,用来编织的钩针就做好了。
巧手织梦
点缀生活
杨金霞老人的编织作品不仅美化了自己的生活,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惊喜。这两年来,她一共编织了200多件草编作品,将其中的100多件免费送给了邻居和亲友。儿女们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帮杨金霞卖了100余件,让她有了近万元的收益。既能馈赠亲友,又能有收益,杨金霞老人很是高兴,编织起来也更有劲了。
杨金霞不断摸索,尝试编织各种造型的篮子、花瓶、收纳筐等,编织出来的作品日渐丰富和精致。“编织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爱好和追求。干自己喜欢的事,总觉得不累。”杨金霞说着,手里的彩色玉米皮在钩针的带领下不断缠绕、延伸,素色篓筐上忽地开出一枝月季。
每件作品,都至少要花去杨金霞一天多的时间。每完成一件作品,她至少要钩上数百甚至上千针。杨金霞沉浸在她编织的世界里,满足且充满动力。杨金霞的大女儿王丽说,家人都很支持妈妈,希望她能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欢这门来自乡村的老手艺。
夕阳把老人编织的身影投在墙上,仿佛皮影戏里永不老去的手艺人。那些曾被遗弃的庄稼“边角料”,正在这位74岁的老人手里,一针一针编织成永恒的诗意。
(记者 崔春梅 通讯员 王洪胜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
-
绘画:一壶思念|烟台中小学生“才艺秀”作品选登
官庄小学1年级6班刘宥恩给你一个舞台,秀出最棒的自己!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大小新闻教育频道“厉害了!我的娃”烟台中小学生“才艺秀”专题,欢迎你来投稿。内容不限,唱歌、跳舞、表演、绘画、书法及乐器演奏等都可以。作品必须保证原创,不需做任何后期处理,尤其不能从网上随意下载图片、背景音乐、特效等剪辑其中。投稿
2025-04-15 17:35:00 -
她手中的茅草和玉米皮会“开花”
盐山县孟店镇贾金村74岁的杨金霞,通过用一次性筷子和烤串铁签子自制的钩针,将玉米皮和茅草编织成花瓶、水果盘、鸡蛋筐等精美的工艺品。两年多来,杨金霞编织了200多件工艺品。由于亲友们喜欢,她已送出去100多件。茅草在手间“跳舞”玉米皮会“开花”春季的农家小院里,一片暖暖的阳光从墙头倾泻而下,又透过门窗
2025-04-09 11:12:00 -
女性科幻视野下的人文宇宙
作者:艾翔 青年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不出意外,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已经按捺不住对未来进行着天马行空甚至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着从现实生活中挣脱出来,飞向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然而一旦放弃刻意的美化,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恐怕能比贾煜在《星核密语》一书中的思考更为细致的
2025-04-04 10:13:00 -
赵豫39幅作品捐赠上海中国画院,映出“辉光日新”
赵豫是上海中国画院为数不多的来自北方的画家,他的画作为海派绘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苍茫与大气。2023年1月,赵豫因病去世。遵照其生前遗愿,家属将赵豫的39幅作品无偿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这也是赵豫留给世间的最后一份礼物。近日,这份礼物化为于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启幕的“辉光日新——赵豫捐赠作品展”。从伏牛山
2025-04-02 11:14:00 -
邵春秀:用最“狂野”的艺术诠释细腻的热爱|龙岗“芬二代”接班故事③
亮闪着光的画刀毫不犹豫地拍下,就着浓厚的颜料,将一幅幅本已勾勒细致、色彩均匀的画作粗犷地涂抹开,留下一道道风格前卫、色彩绚丽的大块画痕……由“疯狂女画家”的“90后”原创画家邵春秀“操刀”完成的每一幅画作,都被颜料晕染得看不清细节线条,但画刀的力度和走势却清晰可见,让作品仿佛“活”起来了一般,自带一
2025-03-31 2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