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科幻视野下的人文宇宙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13:00
作者:艾翔 青年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不出意外,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已经按捺不住对未来进行着天马行空甚至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着从现实生活中挣脱出来,飞向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然而一旦放弃刻意的美化,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恐怕能比贾煜在《星核密语》一书中的思考更为细致的并不多。某种程度上来说,贾煜的虚构也是一种真实的虚拟现实技术,让未来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作为一部地质题材的科幻作品,《星核密语》可谓足够小众,并且作为地质行业从业者,贾煜有充分的自信保证了叙述的专业性,充满了各种硬核的技术术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随着虚拟世界的逐渐扩张,真实感反而成为不少人刻意追求的东西,镜头剪辑没有一镜到底的观赏快感,同样专业性的叙述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而非敷衍了事。特别是对科幻这样非现实的作品而言,一不小心便会让人出戏,专业背景则很好地在避短的同时实现了扬长。更有意义的是,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能够以专业的硬核叙述支撑起全部作品,足以打破世俗对女性写作的种种刻板偏见,因此这部作品具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同时,正是因为作者的女性身份与思维方式,让这部小说充满了温柔舒展的气质,收录的几篇作品虽然是围绕科技探索,但最终都通过情感指向了人性。《寻找费洛蒙》在不长的篇幅里构造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基本情节依托在外星采矿,之上又附着了偷渡、科研以及探案的故事,最后用报恩的故事结束。其实,关于偷渡和气味科研的铺垫隐含了对不平等的不满,施大钏的贪婪只是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催化剂,因此这艘采矿飞船上发生的悲剧是绝对无法避免的。作者在作品中平衡了社会批判和人性批判,正如她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间做着平衡一样。从结果来看,因为是开放式结尾,叙述者并未公布最终审判,施大钏距离得逞一步之遥,船长江灿重罪改判缓期,兰桃吉挺身而出没让施大钏得逞,也解救了江灿,但自己却面临了最沉重的处罚,被迫去太阳系外的遥远星球做苦力,梦想自然也随之破灭,不可谓不残忍。作者塑造了一个卑微却极富勇气与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并让她背负了最为沉重的文明前进的代价,其中的动力正是让江灿挚友、秘密研究情感气息的朋友惊讶的多重情感混合物。可以说,这篇作品再次证明感性和情绪化是文明的一种动力,这正是女性作家的绵柔之力。
作者并不想把小说写成爽文,科幻并非唯一的卖点,与《深渊尽头》有类似构思的《消逝的真相》,就将《寻找费洛蒙》尝试过的叙事技巧进一步推进,同样是双线索叙事,但结束时一条线索宣判了另一条线索的无效,通过调查周东青发现江安娜是皮亚思为了隐藏真相虚构出来的人物,皮亚思也成为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就在读者以为科幻里嵌套了一个侦探故事时,叙述者又表示这些只是周东青的推理。看似言之凿凿的硬科幻,却呈现出了双重的不确定叙述,现代的背后是不稳定的后现代,这或许也是作者性别因素带来的独特体验。与这种叙述的不稳定对应的是坚实的在地性,小说虽然发生在宇宙空间,但无论是江安娜还是皮亚思都向往一个稳定的地球故乡。在叙述中,江安娜是因为祖孙四代都是青海的矿业人员,地理层面的感情来源于时间深处,个人与历史发生了关联,具体的地点成为了一种复合的时空体。唯利是图的皮亚思也受到了江安娜的影响,或者说是他内心的悸动被扩大了,这种身处火星的漂泊感倒很像当下大批客居大城市的外来者,作者所在的成都这样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对无根的个体而言何尝不也是茫茫宇宙,科幻小说在此给人以认同和体谅。
这部小说集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如作者所说,结尾的《喀斯特标本》和起首的《龙门阵》是关于家乡四川的,中间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太空。离开了未知背景的加持,熟悉的地球又未采用将来时态叙述,作者就用非常硬核的地质知识加强作品的科幻色彩。在关于太空的三篇作品里,采矿是故事发生的基本叙事链,但到了《喀斯特标本》却将故事专注到了科研本身。同样是两篇优秀的中篇小说,如果说《消逝的真相》是做加法,极尽繁复之能事,让阅读有了探索的乐趣,那么《喀斯特标本》就是在做减法,文本变得透明,人心并不复杂,都是毫无私心毫无芥蒂携手合作。其他的几篇作品都不乏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但这里科学还是科学本身,并没有被异化成科学主义,因此充满着各种正向的能量。小说在情节层面的构思让人惊叹,但惊叹之余又能感其深度。开篇引用的《勘探队员之歌》表明,小说的收尾一定是将个体与祖辈以及父辈的历史进行连接,这种连接不是简单的致敬,而是对话,在对话中这一代的主体性得以建立。从立意上,《龙门阵》与《喀斯特标本》也有所呼应,宣扬科学的同时并没有用理性建构起一个关于先进和愚昧的不平等社会,而是充分包容了伦理与传统,最终科技没有对传统信仰和族群进行割裂,反而促进了彼此的理解,这应该也是女性科幻的独特能量。
面对浩渺的宇宙与人心,可能科技在加速我们认知的同时也会扩大我们的无知。贾煜的创作充分使用了她丰富的行业知识与独特的女性气质,为我们巧妙地分辨了科学技术、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的各自表现,并建立起一条通向包括人性、历史与伦理在内的人文主义的桥梁。读过她的小说,大约可以消除许多困惑、迷茫与孤独,重新充满温暖地去拥抱寒冷的宇宙。(艾翔)
来源: 文汇报
相关文章
-
二十四节气|清明
图片由AI生成排版/孟子雨来源:北京号作者:北京汽车博物馆
2025-04-04 21:15:00 -
女性科幻视野下的人文宇宙
作者:艾翔 青年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不出意外,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已经按捺不住对未来进行着天马行空甚至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着从现实生活中挣脱出来,飞向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然而一旦放弃刻意的美化,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恐怕能比贾煜在《星核密语》一书中的思考更为细致的
2025-04-04 10:13:00 -
泉城“花事”更是全城故事
春风送暖,百花争艳。清明小长假渐近,携程清明假期出游预测报告指出,今年清明假期周边游的订单量环比增长136%,赏花游预订量环比增长55%。其中,济南位列全国热门周边游目的城市第三位,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4%。济南何以吸引八方游客,共赴这场踏青赏花之约?四季更迭,济南皆有美景相伴。尤其是清明前后,济南
2025-04-03 08:13:00 -
文字的力量穿越时光,彼此照亮
文字有魂,文字透力,文字留香。3月31日,“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于北京落幕。老友相逢是如此欢欣,共同讲述是如此动人,这群时代的写作者关于文学的畅谈令人感怀。当日恰逢三月三上巳节,“夜光杯”的一场雅集,春日里的一桩美事,我们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撷英一二,记录人民书写的万千气象,以飨读者。未来,让
2025-04-02 17:16:00 -
赵豫39幅作品捐赠上海中国画院,映出“辉光日新”
赵豫是上海中国画院为数不多的来自北方的画家,他的画作为海派绘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苍茫与大气。2023年1月,赵豫因病去世。遵照其生前遗愿,家属将赵豫的39幅作品无偿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这也是赵豫留给世间的最后一份礼物。近日,这份礼物化为于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启幕的“辉光日新——赵豫捐赠作品展”。从伏牛山
2025-04-02 1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