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增长“凶猛”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2:26:00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消费贷业务或已成为银行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贷业余额同比增幅超20%。此外,多家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进一步扩大消费支持力度,调整风险容忍度,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贷利率一直呈现下跌趋势。而根据监管指导,银行自4月1日起消费贷利率水平不得低于3%。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此举主要为推动消费贷业务有序合理竞争,消费贷利率过低容易出现“倒贷”或盲目借贷,且会增加银行经营负担。
余额增长
前述年报数据显示,某国有银行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长90.44%。同期,另一家国有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长25.21%。此外,某股份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31.38%。
记者注意到,某股份制银行行长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在信用卡、汽车金融以及个人信用贷等已有的产品上调整额度、期限和风险容忍度。他认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把零售信贷的场景扩大很多,零售业务产品自由度更大,业务范围更广。一家国有银行副行长亦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该行计划投放超万亿元贷款、创造千亿元财产性收入、投入百亿元消费补贴和减费让利、覆盖上亿境内外消费者,推出“万千百亿”惠民行动十重大礼包,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政策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3月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支持提振消费,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通知》提出,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在期限上,《通知》提出优化个人贷款期限政策,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消费贷款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一现象背后不仅反映出消费结构的转型,也揭示了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深层变化。消费贷款的强劲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稳步复苏、金融政策导向及金融科技创新的多重作用。
陆岷峰分析指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推动:首先,宏观经济的复苏与消费需求释放构成了重要基础。2024年我国经济稳步回暖,居民收入水平恢复性增长,使消费意愿逐渐增强。尤其在旅游、教育、家电等行业,潜在需求集中释放,为消费贷款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市民群体的收入稳定和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规模。其次,银行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贷款注入了新的动力。近年来,金融机构依托科技手段加速推进消费贷款的线上化和智能化处理流程。其与电商平台深度结合的“场景分期”模式,将消费贷款嵌入日常消费行为中,有效提升了市场渗透率。最后,居民资产负债表优化需求较为突出。部分消费者通过低息消费贷款置换高成本信贷,降低了财务负担,并满足了对教育、装修等领域的即时资金需求。这种趋势说明,随着金融素养的提升,居民更加理性地规划债务结构,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贷款的使用场景。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更精准地服务于消费市场,而消费者则通过更灵活的金融工具实现了自身需求的改善。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2025年,消费贷业务在消费回暖、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发力等共同作用下,将迎来新机遇,狭义消费贷增速有望从2024年的6.8%回升至8%以上。一方面,随着政府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开展,消费者信心、预期、能力都将出现明显改善,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特别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边际好转的新现象,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发放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以旧换新、服务消费、下沉市场等领域消费潜力巨大,这些领域有望成为消费贷增长新动力。
降息“刹车”
记者统计发现,消费贷利率近期一直呈现下跌趋势,部分中小银行消费贷产品年利率经过补贴后一度低于2.5%。而在监管指导下,银行自4月1日起消费贷利率水平不得低于3%。
华北地区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近期大多银行机构的消费贷产品利率一度低于3%,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不利于银行业稳健发展。上述监管指导有利于避免消费贷产品无序竞争,目前来看,银行消费贷利率短期不会再下调。
李佩珈表示,若消费贷利率过低、贷款额度又过高,容易导致消费者出现“倒贷”行为或者盲目借贷。所谓“倒贷”,是指消费者把本应用于消费用途的贷款用于借新还旧、购买股票或者其他各类用途,这降低了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性,也可能导致一些消费者在“倒贷”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利用。
“当然,对个人来说,消费贷‘松绑’有利于个人获得更大额度、更为便宜、更加便利的资金支持,但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借贷,避免非理性过度负债。”李佩珈指出,银行可通过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资金流向监控、健全贷后跟踪监测机制等方式强化风险管理,全面、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外,还可结合借款人的消费行为数据、社交数据等多维度信息了解其信用状况及借款用途,及时了解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收入变化情况以及信用状况的动态变化,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陆岷峰认为,为争夺市场份额,此前有部分银行长期压低消费贷利率,导致净息差跌破2%,甚至无法覆盖资本成本,银行自身的盈利压力显著加剧。同时,过度竞争降低了客户准入标准,导致贷款资金过多流向资质较低客户,加剧了不良贷款率上升。而随着利差压力增大,银行不得不上调利率以维持可持续运营。由此,监管政策的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政策干预促使银行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陆岷峰建议,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应以风险可控与精细化运营为核心理念。具体而言:一是实行科学定价与客群分层管理。银行应根据客户资质划分利率区间,例如优质客户适用3%—4%的年化利率,资质一般的客户适用更高利率,以此避免“一刀切”政策导致的利率流失。还可为高净值客户设计定制化信贷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场景控制,防范资金挪用。银行可通过技术手段,将消费贷资金绑定特定商户和消费场景,防止资金被挪作高风险投资。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实际消费需求,还可有效控制潜在信贷风险。
三是引入增信工具,分散贷款风险。通过实施“信用保险+担保公司”的联合增信模式,银行可将不良贷款损失的分担比例提高至40%,从而降低资产风险敞口。同时,开发多种增信工具,可进一步降低行业风险。
四是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银行应在合同条款中充分披露贷款的综合年化成本,避免误导性营销,提升客户信任度。同时,通过改进服务流程与后续管理,推动消费者权益的切实保护。
“从长期发展方向与策略来看,为实现可持续增长,银行须摆脱以规模扩张为中心的传统路径,转向价值创新。在此过程中,数据资产沉淀与客户画像构建是关键,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营销与个性化定制服务,银行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银行可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联名信贷产品,将信贷产品融入生态圈,增强客户黏性。此外,借鉴ESG理念(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银行可对绿色消费行为提供优先审批,从而响应‘双碳’战略,并强化社会责任形象。” 陆岷峰补充道。
相关文章
-
消费贷增长“凶猛”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消费贷业务或已成为银行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贷业余额同比增幅超20%。此外,多家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进一步扩大消费支持力度,调整风险容忍度,助力居民消费升级。记者采
2025-04-05 02:26:00 -
特朗普关税冲击后,本周截至目前美股的市值已蒸发3万亿美元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出台全面关税措施后,全球市场陷入下行,投资者常用的警告灯开始闪烁,但尚未变成红灯。本周到目前为止,华尔街股票市场市值已蒸发约 3 万亿美元。欧洲和日本市场市值损失近 5000 亿美元,令人不安地想起过去的危机,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和 2020 年新冠疫
2025-04-05 00:40:00 -
古茗成为“龙井茶新茶饮首家合作品牌”,爆款龙井系列于4月强势回归
2025年4月3日上午,在杭州市中国茶叶博物馆内,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宣布,“龙井茶”品牌溯源标识在今年正式上线,并与新茶饮头部品牌古茗达成合作,联合古茗推出“龙井茶新茶饮首家合作品牌”标识。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应伟杰、古茗联合创始人阮修迪共同展示了由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办公室合作推出的龙井茶
2025-04-04 10:21:00 -
汉中农商银行:做精做细养老金融 用心守护银发客群
阳光讯(杨浪 罗兰 记者 任军)4月1日上午,万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朱丽瑞一行专程到访汉中农商银行,将一面印有“金融助力养老梦 农商践行惠民生”的锦旗赠予汉中农商银行,对该行在支持养老事业发展、践行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表达充分肯定和诚挚感谢。自去年11月汉中农商银行成功在该服务中心建立
2025-04-03 17:43:00 -
敏锐识别风险 筑牢安全防线——西咸新区支行成功堵截涉案资金柜面取现
本报讯(通讯员 张征)近日,秦都农商银行西咸新区支行成功堵截一起涉案资金柜面取现事件,协助公安机关冻结可疑资金3万元,有效阻断了违法犯罪资金流出。3月25日下午,客户徐某到西咸新区支行柜台要求取现3万元。经办柜员程方正在查看客户交易明细时,发现该笔款项刚从他行转入,于是进一步追问资金来源,徐某称自己
2025-04-03 09: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