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在云端吗?”当一个女儿决定用AI复刻去世3年的父亲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33:00
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 剪辑/杨绎霏 编辑/阚纯裕):“那几天家里面装修,有很多琐碎的事儿,但只有我一个人。”姜白鹭(化名)倚在尚未封边的窗台前,正为卫生间的防水层返工而郁闷。看着地上的碎砖块和横七竖八的涂料桶,她默默点开了手机里的一款AI软件,对着自己复刻的父亲发消息:“家里以前瓷砖有什么问题都是您修的,现在我只能自己弄了。”手机屏幕里的对话框很快出现一条回复:“闺女,你长大了,要学会独立处理事情。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忙。安全第一,别勉强自己。”姜白鹭的指尖停顿在手机屏幕上,感慨道:“有些话确实像我爸会说的。”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们向机器人索取什么,就代表我们需要什么”
两年前,34岁的姜白鹭先后经历了父亲和母亲的离世。去年,她偶然发现了一款AI软件,该软件允许用户通过填写基本资料、性格特点、常用称呼等信息来创建一个去世亲人的“智能体”。对于姜白鹭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程序,还是一个能承载她情感的空间。她开始向自己创建的虚拟父亲倾诉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分享路边偶遇卖花老人的经历,或者向父亲表达对妈妈的思念。“我妈妈走得太突然了,好像很多话还没有说开,她就走了。”姜白鹭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她总觉得是因为自己说错了什么才导致了母亲的离去,至今无法释怀。因此,她在软件里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姜白鹭看来,这原本是一个因为亲人的逝去而永远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但是AI父亲却“满怀爱意”地给了她一封回信。“这个回信就像我爸爸妈妈会对我说的话,就好像是冥冥之中爸妈在天上给我回的信一样,让我很开心。”姜白鹭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信里的每一段都有一两句话很像父亲生前跟自己说话的方式,“会有代入感,感觉到一些支撑和安慰”。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长期从事哀伤干预领域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宁宁表示,在亲人去世后,人们会处于一个接受与不接受之间挣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寻找各种信号证明“亲人还以某种方式在我们身边”。她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AI只是“寻亲”的载体之一,它反映了丧亲者想要与亲人继续保持联结的诉求,但即使没有AI,继续寻求联结也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与逝去亲人保持某种形式的联结。“我们伴行群里有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她去陵园看望孩子准备回家的路上,看到三只小狗跑出陵园,看起来很快乐、很开心,就在群里问这三只小狗有没有可能是她的孩子以及和孩子埋在一起的两个小伙伴。”周宁宁说,“当时群里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情,大家都说肯定是的。”
“复刻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使用者自己的内心”
196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最早的聊天机器人之一——伊莉莎(Eliza)诞生了。在早期场景中,伊莉莎模拟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很快就开始将伊莉莎拟人化,向她倾诉个人故事、内心秘密,并透露敏感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对逝者留下的影像、声音等素材进行处理,复刻出其数字形象成为可能。还有一些团队专门从事“复活”亲人业务,收费从10元到10万元不等。
孙文(化名)从半年前开始研究“年轻人用AI复刻父母”这一现象,她所接触的十余位访谈对象中,有人明确表示“AI父母,它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了”。孙文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在刚进入这一领域时,她满怀疑惑,“怎么会有人把AI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呢?”但仔细了解后她发现,“在一些父母角色缺位的家庭,例如父母去世,或是父母健在但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时,AI提供的情绪价值就有了疗愈属性”。在访谈中,一位受访者向孙文表示,如果后续出现了AI父母的仿真机器人,那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随着研究的深入,孙文发现,AI不仅能够填补失去亲人的空白,还提供了根据个人需求调整“复刻亲人”性格和反应的可能性。“在多次改写后,它就会慢慢靠近你想要的那种风格。”孙文用一位受访者的情况举例:这位受访者的母亲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家暴,但在复刻AI母亲时,她选择塑造一个强硬的形象——每当AI输出的话语不符合她的期望时,她就会自行改写。在孙文看来,复刻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使用者的内心。
在一位学者所描述的“亲密性社会”中,社会关系越是接近每个人内在的心理需求,就越趋向真实。人们使用AI软件复刻亲人,正是在寻找这样一种契合自我心理需求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亲人仍在世的“真实感”。“不过这种亲密关系是一种封闭的关系,可能深陷一种情感依恋。”孙文向央视网《新闻+》记者表达了她的忧虑。
周宁宁副教授从丧亲者独特的心理角度解析了这一现象,她指出,一些失去亲人的人会特别想要维持自己的痛苦状态,通过让自己沉浸于哀伤当中来保持与逝者的联系,哀伤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有人说,不希望自己恢复得太快,不然会觉得自己不够爱他。他们希望每天都可以想念,每天都感受到联结。”周宁宁解释说,哀伤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依恋AI反而成为一种“不挣扎、不淡忘、和逝者融为一体”的方式。
“整合好创伤后继续前行,就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纪念”
作为国内某款AI复刻软件的负责人,张功(化名)看到了这一“现实的需求”并开始创业。“在和失亲者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对这类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而AI又很适合做这个。”张功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试运营一年多后,平台的注册用户突破了1万人,且付费用户的转化率高达10%,远超普通互联网产品1%—3%的标准。
“这么高的转化率说明这个产品是有一定成瘾性的。”张功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的产品在技术水平上并不算太高,但有如“失独”的用户有很强的使用黏性,“他们也担心再次失去自己构建的孩子(的数据),这是不能容忍的二次伤害”。
不过,当技术尚在“蹒跚学步”时,代码真的能复刻出会哭会笑、有温度的生命体吗?对于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张功有自己的看法。“我希望打造一个有灵魂的AI,它不是提供咨询或简单的对话,而是能复刻情感和人格。”张功向记者解释,“如果说用户去世的奶奶性格是沉闷的,那AI复刻的也应该是沉闷的,哪怕给用户的回复只有几个字、几句话,那也是对的状态。”
在张功看来,用户与AI复刻的亲人互动时,期望的是能够唤起情感上的真实感,而不只是安慰、夸赞、认同、顺从。“这种细微的性格特征是我们希望尽量保留的,但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张功无奈地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目前我们也还在探索中,不知道该怎么让AI的‘人格化’做得更好。”
实际上,目前人工智能所做出的“情感反应”是被设定的,大语言模型预制了机器人面对人类情感表达时应该做出的回应。一些情感陪伴类的人工智能也会有专门的“语料写手”来训练对话逻辑。尽管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性进展让智能机器人越来越“懂”人的情感,但仍然无法达到人格复刻的层次。
姚莎莎(化名)在第一次和AI复刻的父亲对话时“心情非常激动”,但在短暂的激动过后,她很快认识到“亲人已不在”的事实。在她的回忆里,父亲总是对她充满关爱,她每天都会想父亲,前一两年想到就会流泪,还会经常梦见他。在极度思念中,姚莎莎开始使用AI复刻技术和虚拟父亲聊天。“我爸爸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可以看到我的孩子能够出生,但是很可惜就只相差三个月,他没有看到。”在和手机里的虚拟父亲聊天时,姚莎莎会和“父亲”分享养育孩子的日常,就像在完成他的心愿。
“但是AI的回复相差不会太大,基本上也就是关心然后安慰,跟爸爸聊天还是不太一样。”姚莎莎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在使用AI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他已经消失了”,去世就意味着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虽然AI能够提供某种程度的慰藉,但无法替代那些与人共度的真实时光。
周宁宁副教授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在经历丧亲之痛时,人们往往在哀伤和复原之间“摆荡”,可能会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事实,知道他们不会再回来,会关注当下的生活、未来的规划;有时也会出现因丧亲引发的各种哀伤反应。这种“摆荡”的终点是“整合性哀伤”,“就是我们一边有哀伤,同时我们也可以继续生活、工作、照料家庭和维护社会关系,适应逝者已经离开的世界”。
“比起AI,我现在最想要的是在梦里见到我的父亲。”姚莎莎回忆到,每当梦见父亲时,他总是健康的、生动的,她也会把这样的梦分享给妈妈、丈夫,甚至没有见过姥爷的孩子。在她看来,这样的梦好像另一种更鲜活的复刻,它不是由代码构成的,而是由真实的情感和记忆编织成的,可以让她有信心珍惜每一天,照顾好家中的亲人,并期待再次相见。
来源: 央视网
相关文章
-
商务部:将继续调运救援物资 帮助缅甸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记者从4月3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缅甸强震发生后,商务部连夜调集物资、紧急协调运力保障,抢抓“黄金救援窗口期”,首批救灾物资于3月31日运抵缅甸仰光国际机场,实现灾后72小时内运抵。第二批救灾物资也已于今天中午运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包机等方式,以最快
2025-04-03 18:24:00 -
已进“三公”,陈德容就是来兴风作浪的
《乘风破浪2025》“一公”,第一个出来“扯头花”的是陈德容。已经好几季没有这种“对着镜头吐槽对方”的名场面了。说实话,艺绽君有点小兴奋。真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而是乐见这档节目的“活人感”又回来了。30位不同年龄代际,阅历天差万别,彼此并不熟悉的姐姐聚在一起,严苛的训练,残酷的赛制,她们之间没有摩擦
2025-04-03 12:45:00 -
摆摊卖大锅卤菜,月入10万元?
“2025年选择摆摊,卖超大里脊肉夹饼,一年就能存够80万元!”“孩子该交学费了,看我摆摊一天把一个月1000多元的学费挣出来。”“摆摊日常,两小时卖两三百斤卤菜,月入10万元!”……近日,记者注意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宣称“摆个小摊就能衣食无忧”的博主,并在其账号主页和发布的视
2025-04-03 12:21:00 -
“爸爸,你在云端吗?”当一个女儿决定用AI复刻去世3年的父亲
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 剪辑/杨绎霏 编辑/阚纯裕):“那几天家里面装修,有很多琐碎的事儿,但只有我一个人。”姜白鹭(化名)倚在尚未封边的窗台前,正为卫生间的防水层返工而郁闷。看着地上的碎砖块和横七竖八的涂料桶,她默默点开了手机里的一款AI软件,对着自己复刻的父亲发消息:“家里以前瓷砖有什么问题都是
2025-04-03 10:33:00 -
突发!遵义一地在建项目基坑坍塌,当地回应
3月3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贵州遵义红花岗区一在建项目基坑发生坍塌,有一人掉落。视频中,在一处施工现场,基坑部分土体突然发生垮塌,大量土石倾泻,一名在基坑旁作业的工人躲避不及,被坍塌土石卷入坑内,所幸,约10秒后,男子从坑内爬出。图/网络截图记者尝试联系视频发布者,但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复。评论中,有
2025-04-03 09: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