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重生:追“胸”三十年!先天胸部畸形女孩在沈阳获得公益救助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22:00
“这些年我都没有勇气挺直身板,是杏林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30岁的先天性Poland综合征(一种先天胸部畸形疾病)患者小雨(化名)在完成乳房重建手术后哽咽道。4月7日,杏林整形外科医院启动“杏林天使”公益救助行动,为饱受先天胸部畸形困扰的小雨实施高难度乳房重建手术,以先进的医疗整形技术修复身体畸形,更以医者仁心点亮了生命的希望。

先天缺陷下的无声挣扎:被禁锢的青春与尊严
小雨自幼因双侧乳房严重发育畸形、胸廓不对称,身体与心理承受着双重煎熬。夏季厚重的衣物、躲避社交的眼神、无数次求职相亲的挫败……先天缺陷像一把沉重的枷锁,将她困在自卑的泥沼中。“我不敢游泳、婚姻失败,甚至害怕和人对视。每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残缺的……”谈及过往,小雨的声音仍止不住颤抖。Poland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先天性畸形,不仅导致患者胸部发育异常,更因其复杂的手术难度让许多医院望而却步,无数患者因此陷入漫长而无望的等待。

医者仁心的破局者:用技术实力托起生命尊严
杏林整形外科医院在得知小雨的困境后,第一时间将其纳入公益救助项目,集结胸外科、整形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多层次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面对患者组织缺损、双侧乳房形态严重不对称的难题,主刀医生刘建波院长采用杏林领先的“自体组织移植联合假体植入”技术,通过精密解剖复位、组织移植及假体材料塑形,在重建乳房对称形态的同时,最大程度恢复胸廓功能。手术团队更创新应用AI术前模拟系统,精准规划切口与组织分配,将创伤降至最低,确保术后效果。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辽宁杏林整形外科医院史灵芝院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公益行动传递一个理念:整形医学的价值绝不止于锦上添花,更在于雪中送炭,让每个生命都能平等享有尊严与美好。”

破茧成蝶的双重新生:身体重建与心灵治愈
4月7日下午,经过数个小时的修复重建之后,小雨的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原本塌陷畸形的胸部被自然饱满的曲线取代,小雨终于漏出了自信的笑容。
“现在我能穿喜欢的连衣裙了,准备报名健身课,还想尝试做志愿者帮助更多人。”刚从麻醉中醒来的小雨已经开始期待自己的新生。她的蜕变印证了整形外科的重要意义:乳房重建绝非单纯的外科手术,而是一场身心双重治愈之旅。研究显示,成功接受重建手术的患者,其自我认同感、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可得到根本性改善。

杏林整形外科医院此次公益行动,不仅展现了国内知名医疗团队的技术高度,更彰显了医疗机构的社会担当。据悉,“杏林天使”公益行动将持续关注先天畸形、烧伤创伤等特殊群体,每年开放百余名救助名额,用医学之光温暖更多“被遗忘的角落”。正如小雨在感谢信中写下的:“杏林医院修复的不仅是我的身体,更让我找回了作为女性、作为人的尊严。这种新生,千金难换。”
(编辑 罗淇)

相关文章
-
破茧重生:追“胸”三十年!先天胸部畸形女孩在沈阳获得公益救助
“这些年我都没有勇气挺直身板,是杏林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30岁的先天性Poland综合征(一种先天胸部畸形疾病)患者小雨(化名)在完成乳房重建手术后哽咽道。4月7日,杏林整形外科医院启动“杏林天使”公益救助行动,为饱受先天胸部畸形困扰的小雨实施高难度乳房重建手术,以先进的医疗整形技术修复身体畸形
2025-04-07 15:22:00 -
一场缅怀英烈的奋进之旅
来源 | 宝山检察立足上海宝山这片承载着淞沪抗战、上海解放等红色记忆的热土,宝山区检察院始终将赓续红色血脉与涉军检察职能相融合,以“宝卫戎光”文化品牌为抓手,传承革命英烈精神,创新军地协作机制,保障军人合法权益,为新时代强军兴国贡献检察力量。鲜花敬英烈,检心护英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宝山区检察院党员
2025-04-05 20:30:00 -
无棣:乡村卫生室“焕新升级” 智慧设备打通诊疗“最后一公里”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4日讯 随着无棣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全县村卫生室正经历一场“焕新升级”——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康复理疗仪等一应俱全,部分中心村卫生室还增设了中医阁和健康教育室等,室内布局合理,各功能区划分清晰,人员配备齐全,就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无棣县李家楼村卫
2025-04-04 15:41:00 -
知名骨科专家张英泽院士赴武汉江夏“授渔”,授课、手术演示、门诊带教帮扶基层医疗
4月3日上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张英泽院士保膝与微创技术基层培训班”开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骨科专家张英泽教授再次亲临江夏,通过专题授课、手术演示、门诊带教“三位一体”的模式,系统提升基层医生保膝诊疗能力,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会上,江夏区紧密型医共体骨科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
2025-04-03 17:52:00 -
被手机“模糊”的晚年
清晨5点半,65岁的张淑珍已经靠在床头,捧着手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自从退休后,这位曾经的语文教师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手机里——看新闻、刷视频、玩小游戏,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妈,你不总说看东西模糊吗?少玩会儿手机吧!”女儿劝说道。“我这眼准是手术没做好,跟看手机没关系。”张淑珍头也
2025-04-03 14:56:00